当前位置:首页->招生就业->就业指导 返回上一页
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
来源: 浏览量:350 发布时间:2023-11-04
1.确立以学生为本、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 大学生离开校园踏上社会是其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。对个人来讲,是服务社会,实现人生价值的开始。一个人人生的发展与其职业选择休戚相关。大学 毕业,学生将面临重要的职业选择。就业指导将引导学生开启社会之门。这项工作关乎学生的人生发展大计,它的重要性将被广泛认同。因此我们必须围绕 学生的发展,以学生的现实情况为着眼点,以其将来发展为目的,从职业生涯的角度,而非仅仅为解决临时问题而开展就业指导。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,为 其长远考虑。 对学校教育来讲,这是接受社会检验的关键时刻。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,而高素质人才如何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,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,确是 从大学生毕业就开始了。虽然这作为一个社会问题、经济问题,更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,然而在人才还未进入市场时,学校有责任根据市场的需要,培养社 会需要的人才,指导人才的流向,一定程度地实现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。
2.改变就业指导模式,实行全程就业指导 现在就业指导是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政策、法规、求职技巧指导以及心理咨询等活动。正如工厂的一件成品,在进行最后的包装,然后决定如何投放市场一 样。我们知道这时的“产品”已定型,无法改变其内在属性,所以对市场的选择也是有局限性的。现在的就业指导也正局限在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的 指导,因此,只是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外包装的作用。而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应建立在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,凸显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能,引导学生 以广阔的视野、开放的心态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,树立正确的就业观,开展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设计,实行全程就业指导。 所谓全程是指两个方面:一是时间上,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各阶段,而非仅在毕业阶段开展。现在的大学生进校就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,但这时他们对专业 知之甚少,对社会的认识也是懵懵懂懂,更不用说对发展前景的分析、选择,也就无从设计自己的发展轨迹。这种迷惘、困惑往往影响到他们对人生、对社 会的认识。这也正是我们就业指导的盲点。临近毕业的就业指导又只能解决临时的、表面的问题。因此,在大学生进校后,就要以其各阶段发展的需要和特点为切入点,围绕职业生涯设计和准备开展相应的指导,将就业指导拓展到大学阶段的全过程,以潜移默化,春风化雨式的教育,使学生看清楚未来,对学习、生活充满信心,有意识地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蓝图,从而在择业过程中有的放矢,从容不迫。 二是内容上,就业指导应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,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。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应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根本目的。这个设计和实施过程 是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,是不断认识自我、认识职业、认识社会,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大学生应学会制订计划、调整目标、学会 决策和选择,避免匆忙就业带来的短期行为和人才资源的浪费。 从大学生就业观的偏差和就业准备的不充分上,可以看到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深层次思考。职业生涯设计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择业观的确立。大学生择业 中反映出的功利化倾向,也非几节就业指导课所能解决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择业观教育也非一蹴而就。它必须和人生观、价值观教育相结合,渗透在大 学教育的全过程中。大学生入学以后,将择业观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,融入专业课,融入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环节。学校应营造适宜的人文环境,达到 “润物细无声”的境界。同时,在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方面需要引入科学的理论,借鉴国外相关的经验,辅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,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及 目标,引导学生逐步充实自我,认识自我,逐步实现目标。在这个过程中,使学生达到素质的全面提升。
3.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(1)加强就业指导机构职能。高校一般都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,但该机构的职能仅局限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和事务性工作。从其架构和职能上都不能适 应就业指导的新要求。因此,要在以服务学生为宗旨的前提下,改革就业指导机构的组织结构,以实现其各项职能。 要强化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。就业指导机构如果要承担上述就业指导内容,那将不堪重负。作为学校的一个行政机构,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,还是要在 其根本的管理职能上下功夫。学生就业行政管理是机构的本职工作。学生就业反馈的分析研究应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依据。院系就业指导工作,包括一 线从业人员的管理也属职能范围。而面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个性化要求以及企业招聘时间、形式上的多样化需求,仅靠学校是难以满足的,必须寻求专业性 的机构来承担有关职能。比如组织招聘会,开设个别咨询,心理门诊等等。将部分职能转移到学校和院系以外的第三方就业服务机构,这样可以更好地服务学生,同时,提高了就业指导质量和效率。这样无疑将促使就业指导走向市场,主动去适应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重需要。而这些机构的开发与管理,在现 阶段可以作为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。同时,我们要尊重并重视就业教育的专业性,使其切实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。 (2)建立就业指导途径。全程就业指导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式。以往的任何一个专业的教育计划中都未曾出现过。但它和我们的培养目标并不矛盾,只是 进一步强调人才培养的人本化和市场化的要求。这一思想需要在相关教育活动中贯彻实施。同时,需要采取多种形式、多种渠道共同作用来实现。可以在教 学计划中取消不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,补充相关课程及实践环节;可以开设专门课程,开设讲座、报告会等等,提升就业指导的理论性和科学性;可以由专 门机构和院系联合开展相关教育。培养人是一个系统工程,围绕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必定是一个系统工程。因此它需要学校管理人员形成共识,尤 其需要取得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。
4.根据市场需要。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生就业形势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。而因扩招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结构性待业,确是高校在专业设置、课程设置上亟需正视的问题。高校一方面要 根据市场的需要,及时调整专业结构。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,加入WTO后,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出现了国际化、多元化等新的需要。